“琵琶骨”一穿,无论你是天上的大罗金仙,还是人间的圣人,都难逃一劫,无法逃脱控制。这一设定在许多仙侠小说中都曾出现,并且成为了经典的标志。很多人认为,这种设定最早出现在《西游记》一书里,特别是在第六回中。当时,孙悟空与二郎神施展各自的法术,二郎神以一钩刺入孙悟空的琵琶骨,使得大圣无法再施展任何法术,最终被困住。
即使是像孙悟空这样天不怕地不怕,能闯天宫、闯地府的大英雄,也没能躲过琵琶骨的束缚。正因为如此,琵琶骨成为了许多创作者所借鉴的设定,它被不断放大,成为了一种几乎无解的致命弱点。金庸在其小说《连城诀》中,也设定了如果某人被穿透琵琶骨,即使是再世英豪,也无法施展丝毫功夫。这种设定赋予了“琵琶骨”几乎神秘而不可逆的作用,成为了武侠小说中的经典痛点之一。
展开剩余79%在中国武侠与仙侠的世界里,虽然武功与仙法追求的是一种刚柔并济,阴阳相克的平衡,但像琵琶骨这样致命且无法治愈的弱点设定仍然较为少见。那么,究竟琵琶骨的位置在哪里?它为何能对英雄人物、甚至是神仙们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关于琵琶骨的位置,网上的讨论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琵琶骨是锁骨,另一种则认为是肩胛骨。认为琵琶骨是锁骨的人,通常主张的是“形似”的观点,认为锁骨的形状和琵琶的琴面曲线相似。因此,他们推测锁骨便是琵琶骨所在的位置。一般来说,影视作品或小说中所提到的穿透琵琶骨的工具,常常是铁钩或铁链,这些工具穿透锁骨,既不会造成致命伤害,也能有效限制“被穿”者的上肢活动,防止他们逃脱。对于持此观点的人来说,锁骨的形状与琵琶的形状高度契合,使得这一设定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而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则认为琵琶骨应该是肩胛骨。根据医学定义,肩胛骨是位于胸廓后面,介于第二根至第七根肋骨之间的三角形扁骨。这个位置与“琵琶骨”在古籍中所描述的位置相符。更有意思的是,“琵琶骨”这一名词最早并未出现在人体上,而是在《燕北杂记·炙羊骨》中提到过。文中描述,契丹人在征兵时,通过烧羊的琵琶骨作为占卜工具,若烧破了才可以出征。由此可见,琵琶骨最早指的是羊身上的骨头,而羊是没有锁骨的。这一历史背景使得认为琵琶骨为锁骨的观点显得站不住脚,因此更多人认为琵琶骨应当指肩胛骨。
综合了医学与历史背景之后,认为琵琶骨为肩胛骨的说法似乎更为合理。毕竟肩胛骨在解剖学上有明确的定位,而且与锁骨相互连接,具有更强的支撑性和约束性。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肩胛骨更符合“琵琶骨”这一设定的功能。事实上,很多影视作品都采用了这一设定,尤其是在吴樾翻拍的金庸《连城诀》版本中,穿透琵琶骨的情节设定也表现得相当合理。那时,铁链刺入角色的腋前,穿过肩胛骨及其周围的肌肉,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这种设定较为符合实际的解剖学特性。
然而,如果说穿透的是锁骨,就显得不那么合理。锁骨附近正是颈部大动脉的所在,一旦伤及这些重要部位,不仅难以生还,而且很容易引发致命的出血。更重要的是,颈部周围布满了颈丛神经,若操作失误,可能会直接致命。因此,笔者认为,很多人将琵琶骨设定为锁骨,显然是受到了一些影视作品的误导。
回顾《西游记》,最早的原文并未对琵琶骨的具体位置和穿透方法作出详细描述。然而,许多版本的影视剧,如2011年张纪中版《西游记》,在展现孙悟空被制服的情节时,便将琵琶骨的位置设定为锁骨。虽然这种设定在某些情节上能引发强烈的戏剧效果,但从现实角度来看,这样的设定并不完全符合生理常识。
不可否认,这种设定在某些武侠或仙侠小说中确实增添了情节的张力。穿透琵琶骨所带来的限制和痛苦,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能够造成极大的困扰。人体的各大关节和骨骼相互联系,一旦肩胛骨被制约,肩关节的活动就会变得异常僵硬,伴随而来的是剧烈的疼痛。虽然史料中并未记载过古代刑罚中有“穿琵琶骨”的具体做法,但这种刑罚在一些武侠小说中屡次出现,令人不禁对古代的刑罚产生了某种敬畏。
正如欧阳修所言:“刑在禁恶。”在古代乱世中,私刑与报仇往往交织在一起,而那些不法之徒的手段也常常残忍至极。今天,站在现代的角度回望历史,我们可以感慨社会的进步,感恩我们能生活在相对宽松和理智的时代。幸好,法治与道德的进步使得许多人不再被暴力和仇恨所驱使,而是选择更加理性和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冲突与恩怨。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炒股配资门户网-股票实盘配资-五倍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