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治如何应答新需求?新疆自贸区法庭的挑战与破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两千年前的西域,驼铃阵阵、商旅络绎,丝绸之路作为桥梁链接起亚欧文明。地处亚欧大陆腹心地带的新疆,是丝绸之路的要冲。自古便是这条通道的咽喉所在——南、北、中三条丝路主干道,沿天山南北与塔里木盆地蜿蜒伸展。
跨越千年,新疆作为“亚欧通衢”的枢纽地位,正为商业与文明流通注入鲜活动力。2023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促进经济发展。
复现“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图景,离不开一流营商环境的支撑,需要法治的系统性赋能。
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随最高人民法院实地走访新疆乌鲁木齐、喀什各级法院,深入了解他们面临的挑战以及逐步清晰的破题路径。
挑战新疆自贸试验区涵盖乌鲁木齐片区、喀什片区以及霍尔果斯片区,2023年11月起,三个自贸片区陆续设立自贸区法庭作为法治服务保障支点。
2024年12月3日,喀什市人民法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人民法庭(以下简称“喀什自贸区法庭”)挂牌成立,目前仍处于司法能力提升与应对开放需求的博弈阶段。
喀什市法院副院长万婷感慨,喀什市法院一边迎接挑战,化解存量问题,一边为更远的将来做准备。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以下简称“喀什片区”)设立初期,因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利好,大量企业涌入,市场主体良莠不齐。历经市场竞争与筛选,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失败、非正常退出市场等情形,由此引发的民商事纠纷大量诉至法院,其中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劳务合同纠纷等合同类纠纷成为当前喀什自贸区法庭受理的主要案件类型。
喀什自贸区法庭庭长宋鸽告诉记者,企业往往面临几类问题:
对于被告企业,可能存在财产保全导致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对此,法院查封会采取活封活扣的方式,虽然扣押机器设备、库房,但保障正常运转,从而为企业留得生机。2025年以来,喀什市法院对175家企业暂缓强制执行,促成双方达成分期履行协议,涉及金额超3.83亿元。
部分作为原告的企业,因被告企业下落不明或无实际履行能力,则面临生效法律文书难以执行的问题。对此,法院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综合运用调解、强制执行等多种手段,精准回应企业急难愁盼。今年以来,喀什市法院集中执结涉农民工工资、中小微企业欠款案件2196件,发放执行款1.08亿元,通过抖音等平台直播执行现场,观看量超600余万人次。
当然,企业涉诉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企业的法治意识薄弱。在经营过程中,对法律风险防范、商标侵权认定、诉讼程序规范、应诉答辩技巧等法律问题......很多企业并不熟悉。
对此,法院投入精力把纠纷的末端处置转向前端预防,通过多种举措提升企业法治素养。
“我们有时会在园区进行公开审理和宣判,同步就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释法说理。比如,针对商标侵权纠纷,明确界定商标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告知企业在商标被侵权情形下的权利救济途径,以及侵权损害赔偿金额的计算标准等,引导企业强化法治意识。”万婷说。
此外,喀什自贸区法庭还联合喀什中亚南亚工业园区管委会、喀什经开区管委会开展“法治体检”专项行动,累计走访自贸区企业10余家,发放定制化风险提示书150余份。聚焦劳动争议、合同履行、跨境贸易等关键领域,开展10场“助企纾困”普法讲座。
在喀什,法院法官并不避讳当前案件的“传统”与“下沉”,“我们先把法治的基础设施夯实”,为将来做充足准备。
走出去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产业发展相对完备。不少本土企业将拓展海外市场、开展跨境贸易纳入考虑。
新奇康药业作为一家本地中药材企业,正计划在中亚地区搭建中药材交易平台。公司法务初珉珉表示,企业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在合同条款中有效保障自身权益,以及在出海过程中如何规避法律风险、避免不利裁决。这也是当前不少“走出去”企业共同面临的困惑。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法庭负责人吕静雅指出,该院近两年审理的案件呈现几个明显趋势:一是投资贸易类纠纷数量攀升;二是涉及商业习惯的相关商事案件明显增多。
在伊犁,法院案件也能反映出上述特点:州直两级法院今年审结139件涉外案件,同比增长约434%。
对企业而言,倘若还停留在个体自由贸易状态,跨国贸易则存在较大的风险性。比如,由外商频繁欠款引发的涉外经济纠纷中,如果我国司法体系与对方所在国之间缺乏相互认可和制约的司法协作机制,我国的判决可能难以在对方国家获得承认与协助,导致跨境追偿困难重重。
喀什中院副院长周方指出,涉外贸易从风险预判到权利救济,每一环节都需法律支撑。具体包括:
在缔约阶段的合同签订,比如文本、约定的要求,争端的管辖权,违约条款如何约定;
合同履行阶段,不同货物交付方式应如何验收?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又该如何清晰界定;
发生违约时,如何认定首次违约的责任?证据是书面凭证还是口头承诺?
“每一个节点都在博弈。”他强调。
今年1至8月,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563.1亿元,同比增长25.4%,在日渐活跃的经贸活动同时,如何做好法治保障,是三个自贸区法庭的共同课题。
破题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语言多样,商业习惯千差万别,法律体系错综复杂。法院对症施策,“一点点把自己名气打出去”。
在国际条约和国内法未作明确约定的情况下,交易习惯可作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例如,买卖合同是货到付款还是先付款再交货,在当事人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一般应按照交易习惯确定。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交易习惯存在着差异。
对做跨境贸易的企业而言,查明对方所在国家的交易习惯、法律要求,有利于在前端规避风险。喀什两级法院与深圳市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建立“域外法查明直通车”,打造覆盖中亚五国、南亚八国等商事法律数据库,通过诉讼服务中心、官方网络、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为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域外法律查明服务,降低跨境贸易法律风险。
此外,针对跨境诉讼长期存在的语言文字障碍以及公证、认证程序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新疆法院构建起数字化诉讼服务,通过在线立案、在线开庭等诉讼服务,大大缩短了诉讼周期。
2023年5月,乌兹别克斯坦商人阿某向我国商人开某供应一批价值10万余元的钢丝。货物经跨境运输抵达乌鲁木齐市后,开某称物流运输环节出现问题导致货物丢失,开某一直未向阿某支付货款。阿某多次索要货款,开某拖延未付。
今年4月,阿某向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案由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法庭审理。诉讼中,法院调配通晓乌兹别克语的干警,通过线上视频见证阿某委托我国内地律师代理诉讼的过程,免去了阿某进行委托手续公证及办理附加证明书的繁琐流程。2025年5月9日,在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人民法院主持下,阿某与开某达成调解协议,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人民法院于当日作出民事调解书。
把名气打出去“当事人选择中国法院来解决纠纷的案件越来越多。”吕静雅告诉记者。
通过法院精准便捷的法治服务,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意识到,在合同谈判中约定由中国法院管辖、适用中国法律的重要性。同时,法院运用“多语言协同、数字化赋能、柔性调解”相结合的多元解纷机制,破解了跨境诉讼中长期存在的语言障碍、周期冗长等难题,使得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境外当事人,都更愿意选择在中国解决争议。
除却自身建设,法院还会“好风凭借力”,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共同打造跨境民商事纠纷化解样本。比如喀什自贸区法庭深化与深圳国际仲裁院喀什分院合作,探索跨境商事纠纷解决新路径。
“喀什接壤或者毗邻的八个国家大多数为《纽约公约》的缔约国,而深圳国际仲裁院在国际纠纷解决领域已经形成了先进的经验,在国际纠纷解决上更具有专业优势。我们正借助他们的力量提升跨境争议处理能力。”万婷说。
深圳国际仲裁院总法律顾问兼喀什分院院长谢卫民告诉记者,自2023年10月揭牌运营以来,喀什分院已办理25宗仲裁、调解案件,案件当事人涉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等国,化解的纠纷涉及国际与国内货物买卖、股权投资、建筑工程、金融与资本市场等争议类型,争议金额合计超11.3亿元人民币。
新疆多位法院工作人员表示,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持续推进,系统化、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正在逐步赢得境内外当事人的信任与认可,也为新疆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盛达优配官网-炒股配资门户网-股票实盘配资-五倍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